以前一直覺得“互聯網+”是一個非常高大上、遙不可及的存在。
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張圖,恍然大悟呀!
這是一個大爺在街頭賣番薯,除了正常的現金支付,還支持掃二維碼的形式用微信、支付寶付款,有人會說這是“互聯網+賣番薯”,可是我認為不對,應該是“賣番薯+互聯網”。
怎么這樣說呢?簡單想下,這位大爺賣番薯是固定不變的,就算沒有互聯網這個事物的出現,他依舊會風雨不改出現在這里賣番薯,只是在賣番薯的基礎上,他融入了互聯網的做法,增加了一個支付渠道。
這樣的好處就很多了,比如,凡是用微信支付買過他番薯的客戶,基本都會加他為好友,以前買東西的時候都是一次性消費,對方姓甚名誰一概不知,而現在呢,通過微信這個渠道,他每天都能積累一批客戶,而這批客戶都是喜歡吃烤番薯的,非常精準。
大爺就可以在朋友圈中適當發(fā)一下吃番薯的好處、什么時候有新品出來等等內容,感興趣的朋友看到了,就會進行咨詢和購買,無形中二次消費也就形成。
要知道,開發(fā)一個新客戶的成本要比維持一個老客戶的成本高得多,而且還要讓新客戶接受你的產品,過程會很累、很心酸、很苦逼。
廣州老麥覺得,“互聯網+”已經老去,“+互聯網”正在崛起。
在PC年代,“互聯網+”的思維特別流行。“互聯網+O2O”,“互聯網+網站站長”,“互聯網+開店賣東西”……這些的本質是一樣的,都要依賴于高流量的支撐,假如哪一天流量變少了,就會面臨著0收入的尷尬,也是一個燒錢、搞競價廣告、開直通車的年代,猶如廣撒網捕魚的情況,撈得一只就是一只。
而現在你還在用“互聯網+”去做事,不說實力要多牛,至少得準備一筆不菲的推廣費,燒錢搞流量、流量來了還要想辦法去變現,如此循環(huán)的過程。
最好的案列就是百度糯米了,它差不多就是這種形式,其CEO去年放出豪言,要投200億進去,占領O2O市場,現在結果怎么樣,大家都能看到。
相反,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年代,“互聯網+”不再那么管用,“+互聯網”就不一樣了。
這個是在擁有好產品、好項目的基礎上,然后在切入互聯網,用互聯網的傳播思維將產品放大,讓更多的人知道,并且去消費。
比如,你是一個非常擅長寫文章的人,但是不會編程、不會做網站優(yōu)化,完全不要緊,你就可以運用“+互聯網”的思維去將自己的文章推薦給需要的讀者,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微信公眾號,方便讓讀者訂閱。
同時,把文章發(fā)表在各大論壇上,讓潛在讀者變成真實粉絲,粉絲之間也會相互轉發(fā),慢慢地,只要你的文章足夠優(yōu)秀,粉絲團一定可以壯大。
這個總比你去做個網站、去搞SEO、搞流量容易得多,而且,還能讓你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作品的創(chuàng)作中。這就是“+互聯網”的魅力所在。
為什么媒體經常報道創(chuàng)業(yè)的大多機會都在二三線城市,而非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呢?
認真想想,北上廣深的互聯網可以說很普遍了,后面+什么?這個產品不好找,往往成本高競爭大,沒有特別之處、沒有團隊、沒有資金的支撐,“互聯網+”很難實現。
二三線城市則不一樣,不缺好產品。比如廣州附近的肇慶市,三線城市,地方特色就很多,有肇慶裹蒸粽、肇慶端硯、四會砂糖橘、杏花白切雞、皇帝柑……由于當地的人們都往廣州、深圳打工了,留守的人員很少很少,只是在當地賣,又缺乏渠道,這就導致價格非常低廉。
假如這些特產配合“+互聯網”的形式,用互聯網去進行銷售傳播,把有需要的人群圈起來,集中到社交平臺或者部落,形成社群,相信特產再也不怕沒銷路,不怕被黑心商人宰一筆了。
“互聯網+”和“+互聯網”,別傻傻分不清。移動互聯網時代,錯過了“+互聯網”就意味著錯過了一個時代,不信過幾年再看回老麥這篇文章。這就是我所理解的“互聯網+”和“+互聯網”,有好的想法思路,歡迎和老麥一起交流分享。
來源:廣州老麥(微信公眾號gzlaomai) 文章鏈接:,歡迎轉載,轉載請標出鏈接。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