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東來 AMT特聘專家
從事管理工作這么久,我真的感覺對管理工作仍是一知半解,愈實踐,愈感到自己的無知,愈思考愈感到自己的淺薄。先不要急著問我什么是管理,這種紙上談兵,教條主義的概念灌輸對管理實踐者意義不大,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現實,我們要的是解決問題!
好了,就讓我們回到現實吧!我們隨處可見的管理是什么?
你可能會說難道管理就是制定一套套規(guī)則,養(yǎng)一群人去執(zhí)行它們,檢查它們,然后優(yōu)則獎,劣則罰嗎?
你也可能會說,管理就是控制、規(guī)范、建章立制、理流程、建體系嗎?
這些我都不能說不對,因為很多老板就是這樣要求的,很多管理者也是這樣干的,甚至還經常夸自己的管理體系好,正規(guī)、現代化呢!但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大企業(yè)也是管理規(guī)范的,比如柯達、摩托羅拉、諾基亞等等,但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呢?
所以,如果就管理工作談管理這沒有錯,但若從企業(yè)發(fā)展與經營角度談管理,前述論斷就有失偏頗,這最多也就算是管理的衍生品,管理的出發(fā)點和本來意義一定不是這樣的。
就控制與規(guī)范來說,同樣是控制和規(guī)范,為什么在有的企業(yè)能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,有的企業(yè)卻不行?難道是控制、規(guī)范錯了嗎?沒有!只是控制和規(guī)范的前提條件變了,這一點容易被忽略。
也就是說我們在談論管理時必須認識到管理所處時代的巨大變化,必須認識到管理為什么存在?套用一句話,管理必須是時代的管理,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肯定不行,管理也要與時俱進,與時偕行。管理也必須回歸到它的初衷與本來意義上來思考。
那這個時代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變化呢?
我覺得第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化本身加速了,企業(yè)適應周期必須縮短,也就是變革調適周期要快。不要小看這一點,這很重要,這對固有的行為習慣會造成很大沖擊。在劇變的時代,你慢慢跟就意味著永遠跟不上,意味著淘汰,所以要么你快跟,要么你跑到趨勢前面,臺風口蹲著等著別人,否則沒有機會了。
第二個變化就是企業(yè)運營本身全面互聯網化。你可能不感冒互聯網思維,甚至討厭大數據,云計算等宏大的概念。但身處什么時代你必須清醒,網絡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,進而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。這種變化會帶來多大的影響我不知道,盡管這影響不會一蹴而就到來,但趨勢絕對不可阻擋,對未來我們還是必須要充滿敬畏之心。
第三個變化就是商業(yè)全面生態(tài)化,跨界競爭越來越普遍,企業(yè)要活下去變得更難。信息技術把人,信息,商品全面連接。每個人,企業(yè)都處于巨大網絡節(jié)點中,你生存下去唯一的理由是必須給生態(tài)相關方創(chuàng)造價值。由于信息把顧客推到企業(yè)面前,地位也更平等,顧客真正開始掌控話語權。企業(yè)談不上有什么秘密,更加開放與透明,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和難以捉摸,此時你更應關注的是你的客戶需求被滿足程度,客戶的未解決的痛點有哪些,否則你不知道在哪個點會遭到阻擊流失客戶,因為跨界競爭實在是太平常,你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將來是誰。
第四個變化是管理的主體與管理的對象變了。管理的主體或說從事管理的生力軍己變?yōu)?0后或90后,其實管理主體與對象一直在變,只不過這次變化的速度快了點。一群坐在主席臺的50、60、70后們面對80、90后的員工與顧客,你也可以想到溝通的差距與難度。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很多人,問題是我們必須適應他們而不要幻想讓他們適應我們。下屬和上級也不再是依附關系,他們掌握的信息和我們一樣多甚至更多,他們行為方式也更充滿個性,如何讓他們真正發(fā)揮作用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
管理為什么存在?
回到企業(yè)創(chuàng)始的初衷,有管理嗎?我想或許有,但我們感受不到,初期的企業(yè)管理是混亂無章的,但活力四射且方法大都簡單,直接,有效,故而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也都很快。沒錯!就是這有效兩個字最重要,要說什么是有效?其實就是面向經營解決問題,或者換句話來講,那就是面對顧客,解決顧客問題,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。之所以我們需要管理,是因為有效的管理才能保障成功的經營。
管理究竟是什么?
所以,要回答管理是什么這個問題,我覺得必須回到管理所處的時代,必須要理解管理與經營的關系,以及管理必須為經營服務這個前提上來。這樣我們才能夠逐漸厘清到底什么是管理。那么,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,管理究竟是什么呢?下面我們不妨詳細與大家啰嗦一下。
一、管理的核心是緊扣顧客,為顧客服務
信息技術越發(fā)達,企業(yè)和顧客的距離越短?;ヂ摼W技術的發(fā)展讓顧客主權時代真正到來。你做不好服務,不能為顧客帶來好的價值,顧客自然就會用腳投票。所以企業(yè)的關注點和思維模式也必須轉變回歸到本源,轉向關注顧客體驗價值,不變不行,管理的作用和價值將集中到圍繞一線,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上來。
我們常會思考管理的出發(fā)點與歸宿是什么?我想答案就是解決顧客的問題。如果不能為顧客解決問題,建章立制有什么用,又要管理干什么呢?企業(yè)內部運營的體系往往龐大復雜,很多是為了管理而存在,和顧客沒有多大關聯。特別是大企業(yè),信息鏈條更長,一項政策、指令,從總部經過層層遞延,等到了一線,特別是與顧客接觸的點上,完全變了樣。這種情況下說聚焦顧客,完全是無稽之談。
解決顧客問題,首先得知道顧客的需求和抱怨是什么。傳統(tǒng)企業(yè)很難看見顧客的投訴和抱怨,為什么?這是長期的文化積習和思維習慣造成的,也是信息系統(tǒng)落后導致顧客數據缺乏,沒有實際顧客感知力造成的。傳統(tǒng)管理使得我們更關注考核指標,關注領導的要求。
傳統(tǒng)體系因為看不見顧客的投訴,不知道顧客的需求和抱怨,就像鴕鳥一樣,腦袋埋在沙子里,屁股露在外面,自以為干得不錯。很多管理干部坐在辦公室自我感覺良好,以自我為中心,以領導要求為中心,但這在終端能產生多大的價值呢?沒有人去思考這些。
可是為什么互聯網企業(yè)從開始就能和顧客打成一片呢?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小米手機。我想,這并不是因為互聯網企業(yè)的理念就一定比傳統(tǒng)高,更不是說玩互聯網這些人比傳統(tǒng)的聰明多少,道德更高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互聯網企業(yè)通過技術化的信息手段,讓他們能夠看得見顧客,顧客的需求可以用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出來。因此傳統(tǒng)企業(yè)要了解顧客,必須加大互聯網改造,首要補上的就是商務電子化這門課,必須利用信息手段把顧客與企業(yè)間鏈條打通,讓自己看得見顧客需求和問題,否則,顧客導向就是隔靴搔癢,活脫脫一句空話而已。因為你沒有辦法和顧客接觸,根本感受不到來自顧客的壓力,更別說找到改善的方向。
二、管理有效必須要讓組織保持適度的彈性
組織跟隨戰(zhàn)略,組織隨需而變。當今時代,組織一成不變不可能,其實這對每個人也一樣。自己是自己的組織,也有自己的戰(zhàn)略和目標(成為什么樣的人)。組織當中的每個部門也有自己的戰(zhàn)略和組織方式。人的天性就不喜歡折騰和調整,組織結構的頻繁調整也會對組織能力發(fā)育造成傷害,但是沒有辦法!因為環(huán)境在變,人和組織就必須跟著變化,這不是我們主觀所能左右的。
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功夫,對待管理我們就必須堅持不唯書,不唯上,只唯實的態(tài)度。老祖宗講的話永遠是對的,但是老祖宗不會教你怎么解決現實問題。書本上怎么教不重要,因為一切要本著實際出發(fā),畢竟每個企業(yè)的基本情況不同。不迷信教條,也不能迷信領導,領導怎么說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否實事求是解決現實問題。
彈性的組織其結構使得變化會成為常態(tài),結構變動對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要求我們要能快速適應新組織,新團隊,而且還要能做出實績來。所以,我覺得有兩個字就非常關鍵。就是"磨”和“拱”。
組織中的人與人,人與部門要經常重新組合,這會有摩擦,解決這個就要靠磨,什么是磨?就是要能委屈自己,成就別人,要有自以為非的精神和別人溝通。如果不是這樣,人與人之間就只有簡單組合而沒有磨合,也就談不上更高層次的融合。磨合是痛苦的,適應了的企業(yè)就能獲得發(fā)展。如果組織中大家都沒有分歧,每個人都不改變自己,相安無事,片面追求和諧,那這樣的組織毫無活力,僅有的彈性也停留在書面上的組織結構圖中,那企業(yè)也就談不上管理的有效。
那什么是拱呢?拱就是要強調漸進式的發(fā)展和務實進步的精神,不要搞完美主義。尤其是互聯網條件下,強調的就是短平快,你已經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全想明白再做,要的就是想清楚大方向,遇到問題堅持往前拱,只要走在正確道路上,只要天天進步就可以了。
我們講要讓組織保持適度的彈性,在管理上還要倡導原則與文化的管理,而不能條條框框,這是有很多鮮活的例證的。為什么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有“管理”也經營很好,因為他們有原則。未來的管理,從管理技術上講,隨著信息技術的發(fā)展,很多制度和流程是可以標準化的。但是有兩點不會消亡,就是原則和文化。劉邦入關約法三章就是原則,原則就是底線,只要不突破這個底線,一切都是可以談的,這樣活力得到激發(fā)。有底線還要有天線,文化牽引就是天線,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,建立怎樣的企業(yè)?理念是什么?倡導什么,反對什么?就是我們的文化基調。上限與下限是固定的,在這個空間內的一切都可以靈活,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想到,條條框框規(guī)定得太死,組織怎么還會有活力?
不論管理怎么做,管理都始終是為組織和目標而存在的,沒有組織就沒有管理,而組織存在的意義就是讓管理變得簡單有效。但是,環(huán)顧四周,有不少的管理者為了體現管理的價值,常把簡單的事情搞的很復雜。他們不厭其煩的去審核去簽字,下屬匯報工作的ppt也越來越漂亮,但是誰去看呢,出了問題誰又去負責呢?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?這樣的管理做派對于企業(yè)經營是簡單而富有成效的嗎?
三、超越制度,超越預算,超越KPI
在日常的企業(yè)經營管理中,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現象是:員工嚴格按照制度的規(guī)定要求從事經營管理,企業(yè)的運營也嚴格框定。
在年初的預算范圍內,所有的干部最關心的是年度KPl指標的達成。哪怕某些制度是幾年前制訂的,放現在明顯已經不合時宜,哪怕KPI更多強調的短期業(yè)績,對企業(yè)的長遠發(fā)展益處未必那么大,更有甚者,根據預算,本來可以不花的資源被粗放使用,而真正能為顧客解決問題的點上,因為沒有預算卻沒有人去理會。我們都習慣按照制度、歷史做法和領導的要求來辦事,但這三點恰恰都是阻礙我們進步的根本原因。問題不是說這些不對,問題是如果這三點正好指向顧客價值,那非常好。但往往事實并非如我們所愿。因此就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制度,KPl與預算,我們必須要超越它們。
我們知道,好的管理,并不是一味墨守成規(guī)照章辦事,也不是嚴格跟著預算走,更不是KPI考核什么就關注什么。制度、預算與KPI是把管理簡單化,固態(tài)化的考慮,是基于環(huán)境穩(wěn)態(tài),與顧客沒有互動前提,靜態(tài)競爭的體現,也是管理者頭腦偷懶的體現,只負責做而不去思考怎樣做會有更好的效果。如果不敢于超越制度,預算與KPI考核,管理一定會掉入死胡同。當然,超越管理不是說不要規(guī)章制度、預算與KPI,而是超越它們。超越不叫否定,超越的意思是有而又不受其控,即隨心所欲而不逾矩。
只要對經營有益的事,能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的事,就應該去做。管理者為顧客服務而不為制度服務,如果人被綁在了制度里,組織也就喪失了活力和創(chuàng)新精神。所有的制度、考核都是提前定好的,但是實際情況卻在不斷發(fā)生變化。好的管理應該能跟得上形勢的變化,能及時作出有利的調整。管理者就是要在面對不確定性的問題和需要平衡的時候做好把控,體現價值。
四、做好平衡,把握節(jié)奏,抓住重點的灰度管理
企業(yè)經營和管理的發(fā)展并不是直線型的,一定是螺旋式史成長的。好的企業(yè)其實和人的成功一樣,遠看到一定程度都是灰度的。管理的灰度對企業(yè)而言,具體來講,就是做好平衡,把握節(jié)奏,能抓得住重點。
管理沒有一招就能吃遍天下,其本身就是動態(tài)的過程。“面對問題,解決問題”最重要,互聯網時代的管理強調“原則管理,模糊管理”,核心就是有灰度。做經營就像踏踏板,沒有百分百的左也沒有百分百的右邊,到底是要規(guī)模還是要利潤,要品質還是要成本,要擴張還是要收斂?這樣的平衡公式你一輩子都找不到,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,要謹防走極端,只要走極端的基本上都是錯誤的。
做好平衡需要把握節(jié)奏,就是說要清楚什么時間該干什么事,干到何種程度,搞清楚事與事之間的邏輯關聯。節(jié)是什么?計劃、進退、分段治事。奏是什么?成效,輕重。企業(yè)和人一樣,基礎不同,體質不同,生存的環(huán)境不一樣,盲目跟風,亦步亦趨,往往淪為東施效顰,得不償失,企業(yè)經營的節(jié)奏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事情都有輕重緩急,不同的節(jié)奏下就是要找重點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。哪些是可以暫時放一放,哪些又是必須立即去做的?咬住主要矛盾,只有解決了重點問題,才能獲得系統(tǒng)的提升。人一生所做的大事不多,企業(yè)面臨的真正大事也只有幾件,但是一定要在關鍵時候踩穩(wěn)點。
五、堅持戰(zhàn)略聚焦,做好資源取舍和匹配
很多時候,企業(yè)遇到的問題并不是出在管理上,而是出在戰(zhàn)略的根上。我這里說的戰(zhàn)略不是數字化宣傳的宏大的企業(yè)目標和業(yè)界排名,不是這個。而是戰(zhàn)略的本質:定位,取舍和聚焦!你必須讓大家知曉你到底要做什么,你的顧客是誰,你在為誰服務。好的戰(zhàn)略能讓管理變得簡單,如果戰(zhàn)略出了問題,管理再好也無濟于事。
但我們卻經??吹竭@樣的現象,企業(yè)戰(zhàn)略目標做得非常宏大,但沒有人當回事,好像與己無關。這說明什么呢?當然里面的因素有很多,但至少可以看到這樣的戰(zhàn)略已經脫離了顧客,和非常可怕。
戰(zhàn)略明確了企業(yè)的定位,有定位就意味著聚焦,做專業(yè)的事,把一毫米孔鉆到一千米深,有聚焦當然就要有相應取舍和資源匹配。企業(yè)戰(zhàn)略如果做得大而全,什么都沾邊,其結果往往就是什么都做不成。好的戰(zhàn)略就要認準方向專注做下去,既然做好了選擇,就要堅持選擇,不輕易受到外界的誘惑,對不熟悉的領域敢于說NO。當然,企業(yè)戰(zhàn)略也會有轉型和調整,因時而動,這不沖突。
六、解放自己,把權力放出去,成就別人也突破自己
管理者如何才能把自己解放出來?即如何讓自己從管理過度到領導當中?很明顯,就是將自己從具體的管理事務中抽離出來,指引別人去做好管理工作。實話講,要解放自己很難,這對心態(tài)是很大的磨練。人都喜歡名,利,權,可以說對這些若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(tài),不能處理好名、利、權的關系,就很難實現真正的領導。那具體怎么做呢?就是讓企業(yè)出名而不要自己出名,讓下屬廣泛分享收益而不是只顧自己盤滿缽滿,還有就是正確使用權力,讓權力為顧客服務而不是拿來炫耀和打擊報復。
人類的不斷追求就是為了解放自己,我覺得管理的最終意義也是為了解放管理。好的管理者一定能夠把自己從具體的事務上解放出來,去學會領導而不是管理!管理者最大的功勞不僅是創(chuàng)造業(yè)績,還有就是成就下屬,讓下屬也取得成功。
不少管理者喜歡控制,控制就是自我導向的代名詞。大事小事攬在手里,不放權,不信任下屬,怕下屬搶自己的飯碗。對權力過于依賴的人往往沒自信,怕失去權力,但你要是真把權力握得太緊,最終也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,自己也只能永遠干下屬干的事,永遠突破不了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,信息透明,人人平等,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主導意識已經開始走向死亡,現在講的是去權力化,去中心化,實質上就是要慢慢去領袖,去權力。你要知道如果自己跟不上時代的發(fā)展,要權力也沒用,因為年輕人不再畏懼權力,如果自己能跟得上時代的發(fā)展,我相信還是會有很多人愿意追隨在你身邊。
最后,我還是堅定地認為,雖然時代在發(fā)展進步,但是管理自誕生以來,其本質是沒有發(fā)生變化的。企業(yè)存在意義就是創(chuàng)造顧客,創(chuàng)新價值,而管理正是為了解決客戶問題,創(chuàng)造客戶價值而存在的。作為企業(yè)管理實踐者,應該深知企業(yè)存在的意義和精髓。
管理所處的時代背景條件不同,管理技術也會有新的摸索和嘗試,管理本身也就呈現出了不同的內容和形式。這也再次印證了管理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,在不同的時代、環(huán)境、團隊下,都會有著自身特色,這進口不來,也模仿不來。
版權聲明:本文未經授權,禁止進行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通過AMTGROUP(ID:AMTGroup)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。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
偉大的公司總能贏得人心,劉強東以一己之力改變外賣整個行業(yè),劉強東讓人相信商業(yè)并不是冰冷的,而是有溫度的鏈接。劉強東昨天白天跑單送外賣、晚上請外賣小哥吃飯。視頻畫面中外賣騎手圍坐在一起吃火鍋,吃飯期間劉強東發(fā)表講話,談及送外賣的感受、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等內容。通過騎手發(fā)布的視頻來看,我感覺他是真正經歷
匯報一下松松2月份做自媒體成績和心得,2月份,學會用AI工具了、也學會拍Vlog了、粉絲也突破了10萬、單篇文章收入9000元、短視頻播放量突破5000萬!(1)學會拍Vlog了確切說是入門了,咱一部手機就能拍,啥設備也不用,連麥克風都不帶了,拍的就是真實。好處是省事、拿起就拍,壞處是聲音錄入的不好
關注盧松松,會經常給你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觀點。盧松松視頻號會員專區(qū)有個會員提問,我感覺挺有代表性的,寫成公眾號文章,分享給大家:松哥,我花了太多時間在思考上,而一直沒有行動,名副其實的想的多做的少,同時感覺對這個世界缺乏了好奇心,不知道怎么去調整自己目前的這個狀態(tài),能量場太低。目前正值畢業(yè)季,我學的
某種程度上“不惑”靠的不是年齡和閱歷,而是時代背景下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。
有粉絲留言說,我是一個中小微企業(yè)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我一直關注您的公眾號文章,也非常清楚私域用戶的重要性,特別是通過講述自己的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來吸引他們。但我并不清楚如何開始講述我的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,希望能得到秦剛老師的一些指導和建議。非常感謝!現在互聯網平臺上,關于普通人逆襲的十年體故事點贊和評論一般都是最高的,越來越多的
嘉賓/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出品/大寶訪談最近幾年,新能源市場風起云涌,逐浪成勢。儲能、動力電池、氫能、光伏和光電材料、可控核聚變、碳化硅芯片等細分賽道,技術指數級迭代,規(guī)模爆發(fā)式增長,整個新能源產業(yè)被視為中國經濟長線躍遷的重要支柱,未來十到二十年最確定的趨勢性機會。作為重要的參賽者,業(yè)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
這幾年的一樁樁,一件件,真的是看透了太多,認清了太多。
互聯網愛好者,打我愛好互聯網的那一年起,就先得了職業(yè)病,頭發(fā)就瘋狂的拋棄我,這10年每一天都在舍、得之間徘徊著,不過,現在不用了,因為我不再擁有它了。愛咋咋地吧,我這個就是當觸網之后的回憶錄吧
任正非曾說:華為寧可賠掉10個億,也要辭退這7000名老員工,而且年齡大多在34歲以上。到底怎么回事?2019年,華為7000多名工作滿8年的老員工,相繼向華為公司提交請辭自愿離職,辭職后的老員工需要重新競聘才能上崗。任正非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,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:狼性精神不能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