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創(chuàng)業(yè)頭條
  2. 前沿領域
  3. 人工智能
  4. 正文

大廠紛紛押寶“元宇宙”“雞肋”智能眼鏡難成密鑰

 2021-09-23 11:57  來源:A5專欄 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

  阿里云優(yōu)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

關于西方眼鏡的發(fā)展史,可以回溯到中國元代。

1270年,馬可·波羅將在中國學習到眼鏡的制作、使用方法帶回了西方,拉開了西方眼鏡發(fā)展史的序幕。

隨后,經過555年的發(fā)展,到1825年,喬治·艾利正式發(fā)明了用于矯正散光的眼鏡。如今,步入智能時代,智能眼鏡也出現人類面前。

前不久,小米官宣一款概念新品——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;后一天的蘋果秋季發(fā)布會上,有不少人期待,在最后這個傳統(tǒng)環(huán)節(jié)上,庫克會不會拿出傳說中的蘋果VR/AR頭顯。

緊接著,9月22日,華為也公開了太陽能電池專利,將或涉及智能眼鏡。

實際上,在谷歌提出智能眼鏡這個概念產品后,大廠布局的心日漸加重。

緣起“谷歌”的一場科技風暴

首先需要明確的是,智能眼鏡與VR/AR頭顯,存在一定的區(qū)別。

智能眼鏡之于眼鏡就如同智能手表之于手表,二者的共同都在于,它們都是可穿戴設備,通過設備、終端向用戶提供服務體驗、有效信息。

大多數智能眼鏡都是利用某種類型的透明顯示屏來實現這一目的,將信息投射在屏幕上,但并不意味著能夠“增強現實”。

相比智能眼鏡,VR/AR頭顯遠遠不只是頭戴式平視顯示器,主要功能是增強現實感,VR/AR頭顯能夠在感知世界時增強現實效果,就好像這一切都存在于你周圍的世界中。

之所以會出現人們將智能眼鏡和增強現實效果的VR/AR頭顯相混淆,在于谷歌眼鏡的推出,以及外界試圖通過重新定義AR實現各種目的。

智能眼鏡一詞最早由谷歌提出,2012年4月,谷歌發(fā)布了一款具備基礎功能的眼鏡產品——Google glass,這也是智能眼鏡的雛形。

跟目前的智能眼鏡相比,與其說是一款智能眼鏡,不如說是一款涵蓋基礎功能的高檔產品。憑借超前的概念,以及充滿科技感的外觀,還是收獲了一波科技粉的關注。

但2015年,谷歌最終宣布停售第一版智能眼鏡,并關閉了Explorer項目,Google glass的失敗也成為智能眼鏡的先例。

不過,這次失敗卻讓市場看到了智能眼鏡未來的發(fā)展?jié)摿?,除了谷歌,像微軟、Facebook、蘋果等企業(yè)也紛紛入局智能眼鏡賽道,僅是蘋果,在智能眼鏡領域相關專利技術就多達40項。

2019年,谷歌推出第二代Google glass,相比初代,Google glass的售價有所下滑,將面向群眾從消費者轉為外科醫(yī)生、技術工人等專業(yè)領域群體。

如今,智能眼鏡也拘泥于功能、科技,主打外觀的“時尚款”、構建軟件生態(tài)的智能眼鏡應聲出現,行業(yè)呈現著“多元化”的趨勢。據行業(yè)人士分析,2019年,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已經超過80億美元,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600億美元規(guī)模。

特別是相關技術的發(fā)展,疊加軟件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人數激增,提升了智能眼鏡的落地。

智能眼鏡:“雞肋”的低配手機?

不過,從近些年市場推出的智能眼鏡而言,許多產品都是雞肋的操作,更像是一只蒙著頭的鴕鳥,在沙漠里面奔跑。

價格方面,智能眼鏡的價格令人望而生畏。作為最早的推出智能眼鏡的谷歌,Google glass初代的售價也是高達1500美元難以被大眾接受,直接導致了其銷量不佳,這也是初代Google glass退出市場的核心因素。

以2013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,1500美元大致相當于9315元,這對于當時大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
今年9月初,Facebook 發(fā)布了這款叫“Ray-Ban Stories”的智能眼鏡,價格相比二代Google glass有大幅下滑,但售價也高達299美元,從命名上看像是「貼牌產品」。

這款產品具備「第一人稱」特殊視角拍攝、打電話、聽音樂等功能,不過從始至終,Facebook 都沒在產品名里出現。

Facebook 給予的定位是全天候可穿戴設備,通過APP、藍牙等方式實現與智能手機的交互,而智能眼鏡依舊沒能擺脫“智能手機附加產品”的代名詞。

從功能上,Facebook、谷歌的智能眼鏡都顯得十分雞肋,打電話、聽音樂等功能顯得多余,對于現在年輕群體,一切從簡成了代名詞,這種附加功能似乎并不會讓他們買賬。

相比智能眼鏡,智能手表、藍牙耳機似乎更為用戶所接受,它們定位更加準確,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,在智能手機還是主流產品的時代,智能眼鏡更像是一種延伸附加智能產品。

另外,就是現在智能眼鏡的底牌能夠實現「第一人稱」特殊視角拍攝,以Facebook智能眼鏡為例,這款眼鏡僅搭載兩顆500萬像素的攝像頭,這對于追求像素極致、攝影要求的用戶,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需求,試想一下,目前部分智能手機的像素已經超過一億像素,有多少用戶會選擇這種僅500萬像素的“相機”。

類似于Facebook這種智能眼鏡比比皆是,2016年,Snap發(fā)布了首款內置攝像頭的智能眼鏡,但外觀夸張、操作不流暢等因素,銷量也是慘敗。

而亞馬遜的Echo Frames更像是其語音助手 Alexa的附加產品,與蘋果的AirPods 類似,戴上設備可以讓語音助手隨時在線。

至于國內大廠制造的智能眼鏡,更顯“雞肋”,騰訊在2018年的智能眼鏡僅支持拍照,更像是一款第一視角的攝影機;小米智能眼鏡也僅是停留在概念階段,實際落地情況尚未知曉。

一場空間感知的“新舊碰撞”

事實上,隨著近些年時代的不斷發(fā)展與變遷,互聯網大廠不斷向自身以外的其他到領域延伸,縱觀全球市場,智能眼鏡賽道也不例外。

國外涌現出一批,諸如,Facebook、蘋果、谷歌等互聯網大廠;國內華為、騰訊、小米、字節(jié)等玩家,也在進行著這方面的布局或研究。

不可否認的是,作為科技發(fā)展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,在智能眼鏡這個領域上也是走在了前端,盡管谷歌智能眼鏡的失敗,但卻是在意料之內的事情,這也邁出了智能眼鏡的關鍵一步,「概念成功,市場失敗」成為智能眼鏡的代名詞。

谷歌之后,除了本身與智能領域搭邊的美國大廠榜上智能眼鏡,幾乎沒有交集的領域也插了一腳。社交領域的Snap,發(fā)布了自己的智能眼鏡 Spectacles,但只加上了攝像頭、社交分享,徹底做成了一個功能機。

傳統(tǒng)音響玩家Bose也參與到智能眼鏡的賽道,不過,Bose的智能眼鏡更像是一個加了藍牙功能的普通墨鏡,不具備獨立屏顯以及空間感知能力。

看了這么多國外玩家的布局,他們都存在一個問題,這些玩家仍將智能眼鏡作為一個附加硬件,核心還是依附于智能手機的可穿戴設備,就如同智能手表一般無法做出獨立操作與空間感知。

反觀,國內智能眼鏡玩家,騰訊、華為、小米等已經在領域深耕多年,但實質上也是離不開與手機的交互,騰訊、華為的智能眼鏡都需要通過智能手機才能實現對外界的交流。

盡管,此次小米強調這款眼鏡“不是手機第二塊屏幕,而是獨立操作的全新智能終端”,但小米眼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眼鏡,其本質還是屬于輔助性質的顯示設備,并不具備空間感知能力,這也是中美智能眼鏡玩家的一個通病。

圖源:小米官方渲染圖

智能眼鏡本身是屬于一個硬件產品,技術的進步與供應鏈的完整是影響發(fā)展的關鍵,首先從技術和供應鏈出發(fā),其次才是找到使用場景,最后逐漸顛覆場景,也是區(qū)別于互聯網思維所在。

智能手機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個人電腦,就是在于技術的完善以及供應的充足供給,才完成對使用場景的顛覆,手機比電腦更加便攜,使用門檻更低。 

這一點在智能眼鏡的發(fā)展史中早已顯露,從最初的Google glass初代,到現在小米眼鏡,盡管使用場景在不斷轉化,但背后更多的是技術的進步,供應鏈的完善。當前,中美互聯網大廠對AR增強現實都操之過急,想要憑借AR顛覆使用場景以及用戶認知,但這背后都是離不開技術的奠定。

具備空間感知能力、且能獨立操作的智能設備,或許只是智能眼鏡的第一步,也是AR眼鏡的第一步中的第一步,這不僅適用于國內互聯網大廠,同樣作用在國外一批科技巨頭身上。

Facebook首席VR科學家MichaelAbrash表示,“真正的AR眼鏡”進入市場還需要5到10年時間。

智能眼鏡的落地是一家科技大廠實力的體現,而AR更像是一種技術成熟的象征,對國內外玩家而言,智能眼鏡,特別是AR眼鏡不能操之過急,顛覆使用場景本質上是好,但也不能脫離實際,最后才能在時代的發(fā)展路上打上烙印,成為可以看得見并可真正落地的價值物件。

作者:華年

文|港股研究社(ID:ganggushe)
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

相關標簽
智能眼鏡

相關文章

  • Figma股價熱情僅存1天,AI焦慮成關鍵隱憂?

    文/道哥美國設計軟件公司Figma近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,首日即上演“狂飆”行情——發(fā)行價定每股33美元,開盤報價85美元,較發(fā)行價翻倍。首日收報115.50美元,較發(fā)行價大漲約250%,市值飆升至近670億美元,創(chuàng)下近30年來同等規(guī)模美股IPO的最大單日漲幅紀錄。然而,隨著短線資金獲利了結,

    標簽:
    ai智能
  • 人類首屆機器人運動會:跑歪了+撞人了+打哆嗦,但我卻看到了中國智造的未來

    8月16日,盧松松非常榮幸的成為了一名《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》的觀眾。這是一場超酷的機器人運動會,也是人類給機器人辦的第一屆奧運會,來自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會參加500多個比賽項目??戳艘惶斓谋荣?,晚上就回來寫文章,編輯短視頻。先說感悟:(1)這是人類首次給機器人辦的第一屆運動會,史無前

    標簽:
    智能機器人
  • AI「帶飛」騰訊業(yè)績

    文/一燈來源/節(jié)點財經在當前無人敢缺席的AI軍備競賽中,巨頭們一面為巨額的資本支出焦慮,一面又向市場勾勒著未來的宏偉藍圖。在各家動輒千億級投入的背景下,市場迫切需要一份關于AI回報價值的有力證明。而騰訊,率先給出了答卷。8月13日,騰訊控股發(fā)布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。盡管資本開支同比劇增119%,達

    標簽:
    ai智能
    騰訊
  • Meta用億元薪酬發(fā)起「人才狙擊」能否買來一個AI未來?

    文/二風來源/節(jié)點財經2025年的硅谷,一場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爭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。這場戰(zhàn)爭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碼或芯片,而是人——那些全球僅有數千名、能夠構建未來人工智能基礎模型的頂尖大腦。在這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(zhàn)中,Meta及其首席執(zhí)行官馬克·扎克伯格(MarkZuckerberg)正扮演著最具侵略性的

    標簽:
    ai智能
  • 騰訊AI夢:克制的雄心

    關乎14億用戶的深刻變化

    標簽:
    ai智能
  • 阿里媽媽、巨量引擎、騰訊廣告,誰是當代“AI印鈔機”?

    阿里媽媽、巨量引擎、騰訊廣告,誰是當代“AI印鈔機”?

編輯推薦